【院校性質】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是直屬于安徽省教育廳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和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 【歷史沿革】學校創辦于1958年,1960年曾升格為“安徽紡織工學院”;1999年舉辦高等職業教育,是教育部批準的安徽省首批高職院校之一。2003年,經省政府批準更名為安徽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與合肥學院聯合舉辦“四年一貫制”應用型本科教育。2021年與安徽建筑大學合作舉辦專升本教育。 【基礎設施】學校坐落于合肥市新站區高教基地,占地1298畝,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圖書館藏紙質圖書和具有使用權的電子圖書152萬余冊,是省級數字圖書館,學校是合肥市花園單位,校園環境優美。 【專業建設】學?,F有在校生22418人,其中四年一貫制本科生372人,留學生46人。專業涵蓋資源環境與安全、能源動力與材料、土木建筑、裝備制造、生物與化工、輕工紡織、食品藥品與糧食、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財經商貿、旅游、文化藝術、教育與體育、公共管理與服務等14大類65個專業,現有國家級精品專業1個、國家示范重點建設專業10個、國家改革(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0個、省級特色(精品)專業30個。 【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797人,其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學團隊15個、省級教學名師9人、省級專業帶頭人31人,省級教壇新秀12人、省級大師工作室9個、教授42人。還有多名教師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近年來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15項、二三等獎86項,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省級國家級大獎28個。 【基地建設】學校擁有校內實訓基地200多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7億元。其中有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基地)8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6個、省級開放性公共實訓基地3個、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1個,擁有校外實訓基地500多個,優質共享教學資源豐富。 【課程建設】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課程15門、省級精品、MOOC和開放課程118門。 【技能大賽】近年來學生在全國各類大賽中共獲特等獎1個、一等獎20個、二等獎52個、三等獎69個;在省級各類大賽中共獲特等獎3個、一等獎160個、二等獎176個、三等獎155個;在連續14屆安徽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榮獲9次團體第一、2次團體第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排名第27位,畢業生以職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校企合作】秉承“課堂小企業,理實交融;企業大課堂,德技兼修”的教學理念,先后與京東方、國軒高科、海螺集團、JAC集團、水安集團等518家企業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關系。 【創新創業】學校在省高校中率先引進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創業培訓項目——SIYB,開創我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先河。2011年建成全省首家AA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獲得2012年合肥市示范創業孵化基地、2013年合肥市優秀創業培訓機構稱號,創建了安徽省首批“省級創業學院”。學院在實踐教育方面,積極與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合作,取得專利300多項,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2項。為社會培養了各類大批創新創業人才。 【招生就業】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及嚴格的管理深受社會和廣大學生家長歡迎,招生就業形勢兩旺,就業率一直在97%以上,位居同類院校前列。 【獎助政策】學校積極實行“獎助貸補勤”措施,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校獎學金等,每學期按綜合量化考核成績評發獎助資金達1900多萬,享受面達40%左右;對特困生按規定分類予以資助;學校積極協助貧困學生辦理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學院承諾不讓任何一位被錄取的考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 【對外交流】學校先后與韓國、美國、英國、馬來西亞、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哈薩克斯坦等20多所國外院校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建設、學術交流等方面廣泛合作。2018年獲得留學生培養資格,率先在安徽省高等職業院校中開展留學生教育。 【社會聲譽】先后榮獲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安徽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院校、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標兵單位、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全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校、安徽省文明單位、安徽省文明校園等80多項榮譽。2018年獲高等職業院教學資源和服務貢獻2個50強和中國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第29位;2019年榮獲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50強和安徽高職發展標桿校、技能大賽標桿校、體藝教改標桿校。
由普通本專科學生根據本校的生活條件、環境以及綜合情況進行實名投票得出(通過實名注冊的學生才具有投票資格)
投票結果僅代表學生對本校的個人意見。
系統自動顯示投票數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數較少的高校暫時不顯示。
【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797人,其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學團隊15個、省級教學名師9人、省級專業帶頭人31人,省級教壇新秀12人、省級大師工作室9個、教授42人。還有多名教師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近年來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15項、二三等獎86項,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省級國家級大獎28個。
專業名稱 | |
---|---|
數控技術 | |
軟件技術 | |
精細化工技術 |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專業名稱 | |
---|---|
材料工程技術專業 | |
現代紡織技術 | |
紡織品貿易與檢驗 | |
紡織品設計 | |
模具設計與制造 |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
應用化工技術 |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根據學生對本校各專業辦學情況推薦優勢專業或特色專業,推薦結果僅代表學生對本校相關專業的推薦意見,不代表官方的專業排名,投票人數較少的高校暫時不顯示。
專業名稱 | 推薦指數 | 推薦人數 |
---|---|---|
營銷與策劃 | 4.4 | 257 |
紡織品檢驗與貿易 | 4.4 | 44 |
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 | 4.4 | 114 |
鐵路物流管理 | 4.4 | 41 |
商務英語 | 4.4 | 164 |
服裝設計 | 4.4 | 119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4.3 | 401 |
裝潢藝術設計 | 4.3 | 42 |
電氣自動化技術 | 4.3 | 253 |
模具設計與制造 | 4.3 | 279 |
機械設計與制造 | 4.3 | 38 |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 | 4.3 | 117 |
社區管理與服務 | 4.3 | 104 |
新能源應用技術 | 4.3 | 53 |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 4.3 | 250 |
工程造價 | 4.3 | 190 |
非金屬礦物材料技術 | 4.3 | 35 |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 | 4.3 | 241 |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 | 4.3 | 77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4.2 | 100 |
應用化工技術 | 4.2 | 149 |
文秘 | 4.2 | 103 |
建筑工程技術 | 4.2 | 146 |
物流管理 | 4.2 | 314 |
會計 | 4.2 | 566 |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 | 4.2 | 142 |
應用電子技術 | 4.1 | 235 |
數控技術 | 4.1 | 193 |
通信技術 | 4.1 | 178 |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 4.0 | 30 |
鐵道工程技術 | 4.0 | 70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4.0 | 203 |
酒店管理 | 4.0 | 301 |
動漫制作技術 | 4.0 | 86 |
環境藝術設計 | 4.0 | 146 |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 | 4.0 | 118 |
材料工程技術 | 3.9 | 175 |
紡織品設計 | 3.9 | 59 |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 3.9 | 161 |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 | 3.9 | 112 |
服裝工藝技術 | 3.9 | 151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3.9 | 178 |
工業分析與檢驗 | 3.9 | 82 |
制冷與冷藏技術 | 3.9 | 56 |
旅游管理 | 3.8 | 126 |
精細化工技術 | 3.8 | 151 |
染整技術 | 3.8 | 71 |
現代紡織技術 | 3.8 | 88 |
電子商務 | 3.8 | 192 |
軟件技術 | 3.7 | 173 |
廣告與會展 | 3.7 | 93 |
動漫設計 | 3.7 | 21 |
生物化工工藝 | 3.4 | 53 |
針織技術與針織服裝 | 3.4 | 26 |